江南古镇的石板路早已斑驳残缺,当细雨蒙蒙,漫步在曲折的石板街上,是否想起这里曾有的尘世浮华与深厚文脉;铺面半朽的老店,平静祥和的路人勾起的是游人的闲心还是多愁的思绪?
有人情感细腻,走在沧桑的土地上,独特地思索着古老民族的深厚文脉,用心灵的笔触,为学问的旅途留下些许痕迹!
于前人伫立之处,余秋雨寻觅着人文气息。在柳侯祠前,他追想柳宗元的一生,感叹柳氏被贬后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,却能创作出《永州八记》这样出色文字的豁然气节。可是余先生的思古之情犹如纸船那么单薄,人的野心是巨大的。在道士塔中,面对着中国古物一车一车地被运走,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,一种莫名的心酸与悲哀最后打得心头生疼生疼。
这里头有太多不忍的辛酸。风景名胜背后与历史文脉交织的悲悯,闲心的旅人无法体会;走马观花的人太多,真正的先行者也只是寥寥几个。
民族灿烂的学问在时代发展中逐渐淡化。七宝古镇被玲琅满目的商品包围,古物尤在,游人的心却只是玩乐;北京的胡同成了城市景观的累赘,伴随着它的落败,胡同里邻人的友情成了彼此的冷漠……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去坐乌篷船,有多少能说出独特的心境;人们穿梭在江南雨巷,有多少能想起丁香一样的姑娘;人们欣赏传统戏曲,有多少能体会到人生就如同折子戏的深刻?
这或许是时代的印迹,是无法改变的。然而,当大家发现文脉的价值与时代毫不相关时,怕是早已错过了。
韩国申报江陵端午作为世界学问遗产,成了。端午,原本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历史悠久,现在反而却流向了他国,这算什么?
韩国以端午的名义申遗成功,给予了大家提醒:去重视传统学问的保护,否则在全球化时代,大家的学问身份和学问之根将会丧失。
大家真正需要受到的“刺激”,是关心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社会热情能够激发出来,整个社会深入反思,尽快挖掘保护“口头与非物质学问遗产”,加大国际准则下的保护措施。
大家都说,人会进步,人会改正。是的,为了保留住曾经繁华的学问代代相传,人们建造了莫高窟,都江堰等学问建筑,人们开始有所意识,很好。但人类的私心不曾消失,憧憬时代的发展将会是学问传承与时代的最大冲突。一念之差的结果会是什么,你我谁也无法预料。或许那古镇,那胡同在冥冥之中已经给了人类某些启示。
有些历史的尘埃是留不住的,但民族的文脉需要留着。它是有形之物,又是无形的,唯有用心者才会穿越岁月的变迁、面容的腐朽,顺着珍贵的文脉走到历史的从前,印出自己的脚印……
江南古镇的石板路早已斑驳残缺,细雨蒙蒙,漫步在石板街上,思绪飘荡,怀想金戈铁马,离人骚客,再而叹古思今,此时,雨水就消去了这心酸的万古愁情……(青年记者团 章异侠)